青島學校大全青島高中大全膠州第一中學

膠州第一中學

  • 地址:山東省膠州市常州路668號
  • 電話:0532-82233072
  • 郵編:266300
  • 網址:
  • 附近地標:南關
點擊查看“膠州第一中學”地圖完整版
學校簡介

前身──瑞華小學和瑞華中學

膠州一中老校是膠州現代教育的發祥地。19世紀以前,膠州主要是傳統的封建私塾教育。1900年瑞典基督教浸信會牧師任其斐在膠州城大井街創辦瑞華小學,才開始系統地將現代西方教育帶到膠州。
  1909年,瑞華小學開始附設初中班,1910年遷初中女生班于小教場(膠州一中老校校址)。1929年原國民黨政府將瑞華小學初中部定名為膠縣私立瑞華中學,實行男女合校,學制三年,校址設寺門首街路南(原三官廟前)。1932年12月經山東省教育廳呈部核準,以3634號訓令批準備案。
  1937年,日軍侵占膠州,瑞華中學停辦,1939年學校復課。1946年9月,以32屆畢業生為主要生源增收高中一年級一個班,設立高中部,并在小教場(一中老校)擴建校舍。1948年,因時局變化、經費無著等原因,學校停辦。期間瑞華中學共有33屆畢業生約500人,另有高、初中肄業生各2屆。
  瑞華中學的師資,除國文多系清末秀才外,其余多為齊魯大學、山東大學的畢業生,他們知識淵博,教學認真,生活簡樸,安貧樂教,具有很高的民族氣節。另外還有幾位外籍園丁在這里灑下了辛勤的汗水。
  瑞華中學所用教材,從1939年復課后均系抗日戰爭前的課本,1943年開始部分采用當時新出版的教材,在此期間沒有開設修身、公民、日語等課,而是增設了圣經課,每周二節。
  瑞華中學場地寬敞,禮堂可容納全校學生集會和考試,有三個理化實驗室和儀器保管室,設備可供一個班兩人一組實驗用。另外還有圖書館和籃球場、排球場、單雙杠、標槍、鐵餅等設施和器械,學生有充足的活動空間。
  學校管理嚴格,教師以身作則,學生積極自覺,師生間教學相長,同學間質疑問難。學校有尊師愛生、團結友愛的良好校風,每每在青島等地升學中名列榜首,在縣內享有良好的聲譽。
  學校經費開辦時由瑞典教會提供,抗日戰爭前每年由瑞典匯7000元,學生每人交10元。1939年后瑞典匯款有時不能保證,就向每名學生每學期收取學費谷子一斗(約30千克)、雜費谷子10斤(5千克),以維持教職工的最低生活。在日偽統治時期,學校利用瑞典是中立國和教會學校的條件,在膠州大地上保留了這樣一塊凈土,為膠縣的有志青年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為解放后的祖國建設培養了大批有用之才。瑞華的畢業生分布在包括臺灣在內的全國各地的不同工作崗位上,為振興中華、繁榮祖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有的還走上了博士生導師的光榮職位。部分在海外的校友也為世界文明的進步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

建國初期──艱苦創業,奠定基礎

解放后,政治上獲得解放的膠州人民,渴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1952年,膠州專員公署決定各縣設立中學,膠縣中學由專署文教科直接領導,并定為省重點中學,創辦學校的一切資金由專署文教科撥款,校址確定為當時的膠縣第一完全小學(即原瑞華小學舊崐址)。6月,專署任命劉岑為膠縣中學黨支部書記兼校長,隨后又調配了35名教職工,設置了教導處、總務處、團委、工會等。9月學校正式開學,是膠縣解放后第一所初級中學,跨縣招收了6個初中班,學生311名。當時校園面積僅13畝左右(其中操場10畝多),校舍只有一幢瑞典教會建于1925年的二層小樓和12間平房,教學設備也極為簡陋,開學前后購置了部分圖書和文體用品,教學儀器設備由教育部直接調撥,山東省教育廳統一分配。
  1953至1955年學校先后向北、向南購買土地和房屋擴建校園,建成教室18個,師生宿舍32間,建成理化實驗室和教師辦公室,學校規模不斷擴大。1954年成立高中部,跨縣招收2個班,成為膠縣第一所完全中學。是年開始使用蘇聯教材。
  1956年1月,膠州專署撤銷,膠縣劃歸昌濰專署,膠縣中學也隨之劃歸昌濰專署領導。是年8月,學校改名為“山東省膠縣第一中學”,簡稱“膠縣一中”。此時學校已經發展為教職工78名、高中8個班、初中12個班、在校生1052名的規模。
  學校當時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期間,一些南方籍的大學生響應祖國號召,支援北方教育事業,先后來到學校工作,改善和提高了教師素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吳素娟、付圣弼、姚德華三位南方籍老師從畢業分配來到一中工作一直到退休,把畢生的心血和智慧貢獻給了一中,貢獻給了膠州。堅強的領導,高水平的教師,勤勤懇懇地工作,蘇聯教學理論和模式的指導,使學校的教學質量很高,1957年首屆高中畢業生77人參加高考就有54人升入大學。
  1958年,膠縣劃歸青島地區,1959年膠縣一中開始隸屬縣。
  從1957年下半年開始,“左傾”路線開始嚴重干擾學校的正常工作,第一年就有7名教師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教學質量也開始下降。60年代初,重新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國家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物質生活極度困苦的情況下,全體師生經住考驗,奮發向上,教學秩序良好。期間,1960年6月,新建教室6個,辦公室9間,并向西擴展校園;1961年8月還在膠縣十一中校址設立教學點,1962年秋季開學后遷回;1962年還舉行了10周年校慶活動。
  1961年5月,膠縣重歸昌濰專區,1964年膠縣一中再次隸屬昌濰專署,并于1965年1月辦理了移交手續。這期間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設施設備不斷增加,至1966年初,學校共新建、擴建辦公室、學生宿舍、教室、師生伙房、實驗室等471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達到6000平方米。圖書館藏書已達2萬余冊并建立了資料室。教學儀器按省重點中學標準配齊,文、體用品也基本滿足教學要求。
  這段時期是一中的重建和初創階段,由于共和國也是剛誕生不久,國民經濟十分困難,完全依靠國家撥款來改變學校面貌是不可能的,劉岑校長和1957至1965年擔任校長的邢振華同志就積極發動廣大師生員工自己到手,勞動建校,艱苦創業,使學校面貌短時間內發生了巨大變化。邢振華同志更是把教學質量視為學校的生命,下定了“我要拿出少活十年的勁頭,也要把教育質量搞上去”的決心。他勤勤懇懇地工作,發揮集體領導的作用,關心和依靠群眾,從日常工作、思想和生活上關心廣大知識分子,同廣大師生一起提高了膠縣一中的教育教學質量,為學校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病逝時年僅60歲。

文革十年──文化教育的荒漠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波及膠縣一中,縣委派出的工作組進駐學校。7月,建立“文革籌委會”,兩名學生擔任正副主任,黨、團組織癱瘓。隨后學校停課鬧革命,紅衛兵運動興起,紅衛兵外出“大串聯”,開展“四大”。1967年3月,軍宣隊進校,隨后學生復課鬧革命,師生斗、批、改,教學設施受到嚴重破壞。1966屆高中畢業生推遲至1968年6月1日畢業。1967屆8月21日,1968屆12月底畢業;1966、1967、1968屆初中畢業生分別于1968年8、9、11月畢業。
  1968年,學校又隸屬縣領導。是年春向西擴展校園至老校教學樓前后。10月,工宣隊(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校(1972年撤離),開始清理階級隊伍;同月,成立“膠縣一中革命委員會”,下設政工組,教改組、后勤組,班級改為連排編制,取消教研組。這年冬天,非農業人口的城鎮畢業生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1969年,實行學制改革,高、初中均由三年制改為二年制,并改秋季始業為春季始業,廢除考試制度,改為推薦。下半年還貫徹“備戰備荒為人民”進行了野營拉練,挖防空洞2個。
  1970年,學校開辦了校辦工廠和校辦農場。校辦工廠制墨水和漿糊,制窗框、檁條、桌面等,并有制版小組和照相小組等,為以后校辦工廠打下了基礎。校辦農場有試驗田8畝,實行教學、生產、科研三結合,開始為農業局承擔部分試驗項目,并為縣種子站培植優良品種,試制“九二○”和磷菌肥等支援農業。1973年師生動手,自力更生建起工廠廠房30間。1971年1月,恢復學校黨組織和團委會,張云廷任黨支部書記兼革委會主任。
  1974年3月開始開展大批評,批林批孔,學生批師道尊嚴,學張鐵生、黃帥,無政府主義嚴重泛濫。學習“朝陽經驗”,開門辦學,走出去,請進來,舉辦各種培訓班,重點加強農業科技教育。實行開卷考試;春季始業改回為秋季始業。1975年停止初中招生。是年10月縣革委政治部又派工宣隊進駐學校,12月開始批評右傾翻案風,開展教育革命大討論。
  1976年3月恢復教導處和總務處,恢復語文、數學、理化農、政史地、藝體等教研組,撤銷連排編制。10月,膠縣一中首次在學生中發展黨員李朝暉、張勤。
  文革的十年浩劫,不僅學校發展基本停滯,而且已有的成果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很多優秀教職工被揪斗,有的甚至被剝奪了生命。圖書資料被洗劫一空,教學儀器也損壞、丟失嚴重,所剩無幾。這期間盡管也有一點成果,但遠遠不能彌補損失。

改革開放初期──撥亂反正,再展雄風

1977年,學校開始撥亂反正,深入揭批“四人幫”破壞教育工作的罪行,重新建立有關規章制度。這年工宣隊撤離學校,撤銷了校“革命委員會”,改為校長制,由李瑞宗同志擔任校長;撤銷“紅衛兵”,重建學生會;開始落實“文革”期間的有關干部、知識分子政策;全校上下干勁倍增,是年7月,恢復高考制度,膠縣一中有34名學生被大學錄取。這年秋季初一和高一新生開始使用全國統編教材。
  1977年,學校以東院地7畝、房70間兌換教育局地5畝、新房70間。1978至1983年又先后建成教師宿舍、工廠倉庫等88間,改建教師辦公樓,整修操場,改造校園內南北溝1條,東西溝2條,擴展校園。1984年更是建成了3650平方米的教學實驗大樓一座,學校進入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時期。
  1978年11月膠縣再次劃歸青島市,1979年1月,青島市教育局公布膠縣一中為青島市重點學校。8月學校恢復初中招生,學制改為三年, 9月,恢復教育工會,學校建立基層工會組織。1981年開始建立教師個人教學檔案。1982年高中招生也恢復三年制。1983年,陳進盤被授予“山東省優秀教師”稱號,學校被評為“青島市文明單位”,校報《新竹》創刊。
  1983年停止初中招生,學校從1985年開始成為一所高級中學。1984年開始,為扶持幾個兄弟學校,上級主管部門決定由膠縣一中全縣招生改為跟其他幾所高中劃片,分別從幾個鄉鎮招生。這年12月,鄭培德同志開始擔任膠州一中校長。1985年9月,匡志仁老師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改革開放之初,黨和國家開始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上來,經過十年浩劫的洗禮,飽受文化荒漠之苦的膠縣人民和一中的師生對教育教學表現出如饑似渴的熱情,把精力集中于教育教學和文化課學習上來。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主,廣大學生學習刻苦努力;教師認真鉆研大綱,吃透教材;教職工全心全意為全體學生服務;學校領導和職員全心全意為教學和教學一線的教師服務,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每年的高考達線人數都占到膠縣全縣達線人數的一半以上,1986年高考,本科錄取人數第一次突破百人大關,達到122人,這個紀錄保持了接近10年,其中理科狀元考取清華大學,青島市文科狀元考取中國政法大學,轟動全縣。

建市改名──與金膠州一起騰飛

1987年4月1日,膠州建市,隨后學校也更名為“山東省膠州市第一中學”,簡稱“膠州一中”,并一直沿用至今。1986年國家恢復職稱評定工作,1998年有鄭培德、崔傳錫、馬宗湘、陳進盤、吳素娟、姜悅亭、付圣弼、姚德華、丁進祥、邱鑫成、匡志仁等21名教師被評聘為中學高級教師。
  1991年學校拆遷舊食堂和部分平房,建成實驗樓(1548平方米)和教職工宿舍樓(1530平方米)各一座,把原來的教學實驗樓的實驗室改造成教室。
  1992年10月,學校隆重舉行了40周年校慶,近2000名師生和1000多位各地趕來的校友,各級領導和各界代表歡聚一堂,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共話友情,互相勉勵,共同祝愿一中的明天更輝煌。
  1992年11月,張本昌同志開始擔任一中校長,直到1995年6月由周輝富同志接任。這段時期正是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之后,膠州和全國一樣進入了又一個快速發展時期,膠州一中也不例外。全校上下狠抓教學質量,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堅持集體備課和互相聽課制度,每天都有研究課,周周都有市、校級公開課,加強校內培訓,開展“一幫一”活動,加強對青年教師的指導,使大批新人涌現出來,教師的整體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有了新的提高。
  1995年3月學校拆除南院平房,建五層學生公寓一棟(3070平方米),1996年開始啟用。1996年又開始拆除西院平房營建2號教工宿舍樓(5400平方米),第二年啟用,大大改善了教職工的住房條件。1996年3月成立了膠州一中校報編輯部和一中廣播電臺,5月,校報第一期出刊。1997年6月,有“膠州第一廳”之稱的新學生餐廳開始興建,建筑面積2900平方米,總造價400萬元,于1999年建成投入使用。此時學校規模占地89.8畝(其中操場27.8畝),校舍總建筑面積15357平方米,其中教學樓、實驗樓、教師辦公樓、行政辦公樓各一座,教工宿舍樓2座,平房274間,分為教學區、生活區和運動區。校園設有三個景點,綠樹成蔭,四季花開,幽靜壯美、錯落有致,是青島市花園式單位。校內教學實驗設備日益完備,擁有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微機室、階梯教室和電教室等;有教學儀器3400余件,電教儀器153件;圖書館藏書2萬余冊,閱覽室訂有報刊近200份;還有檔案室、醫務室、樂器室、體育器材和活動室、體育場、校辦工廠、印刷覆膜廠等。
  十五年來,學校先后被膠州市市委、市政府授予教育先進單位,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先進黨支部,被青島市教委評定為青島市規范化學校;被青島市政府授予綠化先進單位,青島市文明單位標兵,青島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獲得青島市特色學校、青島市優秀家長學校,青島市教育教學先進單位、青島市教科研先進單位、青島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工會先進單位、青島市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計算機教育特色學校等榮譽稱號。在山東省教委、財政廳、建委進行的聯合檢查中獲得校改首批實現達標學校總分第7名,榮獲山東省城鎮中小學校舍改造先進單位。榮獲團省委、省教委頒發的最佳中學生團校稱號。這期間姚德華、吳素娟、姜立學和婁堯華四位老師分別于1989、1991、1993、1998年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匡志仁老師于1995年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稱號。

二次創業──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

2000年5月,膠州一中組成了劉文正同志任黨總支書記兼校長,婁堯華、秦瑞昌為副校長的跨世紀領導班子。此時一中正面臨著“二次創業”的機遇和挑戰。
  2000年初,上級決定,從本年秋季開始對一中進行辦學體制改革,即由原來的國辦學校改為“國有民辦”學校,學生繳費上學,財政撥款每年裁減1/3,到2002年秋季開學,膠州一中完全成為一所“國有民辦”學校,辦學經費自收自支。為此,學校確立了“經營”的理念,樹立了服務意識,積極整合教育資源,大力挖掘內部潛力,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努力增強辦學活力,以高水平的教育教學服務贏得學生、家長和社會的青睞,不斷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益。2000年10月起學校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協作,確立了教改課題,有條不紊的進行教改試驗。本年學校獲得膠州市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獎。
  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滿足廣大群眾接受高中和高等教育的需要,2000年8月,膠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將膠州一中異地整體搬遷。一中新校2001年4月26日開工建設,目前,學校一期工程教學樓群、實驗樓群、宿舍樓群、辦公樓、食堂等53000平方米已經完工,二期科技綜合樓7300平方米已經封頂,省委常委、青島市市委書記張惠來,山東省副省長青島市市長杜世成,原國家副總督學王文湛等先后于2001年11月,2002年1月和2002年5月前來視察指導,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光華同志在2002年4月視察一中新校時說:這樣的學校在全省也是一流的,應該成為山東省教育形象的代表。
  2000年10月安裝了校內閉路電視系統,成立膠州一中電視臺;隨后組建了膠州一中校園網絡系統。2001年5月,膠州一中校園網通過中國電信千兆光纖鏈路接入INTERNET,學校各部門均可通過寬帶高速鏈路訪問INTERNET 資源。同時申請了國際頂級域名 http://www.jzyz.com,建設起自己INTERNET WEB站點。世界各地的校友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學校的發展情況,也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開展,起到了讓世界了解膠州一中,讓膠州一中走向世界的作用。
  2001年,學校不惜巨資派臧健老師到澳大利亞進行學習培訓,2001年7月山東省膠州市第一中學與韓國富川市正明高等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隨后成功地進行了互訪和師生間學習交流;2002年3月學校設立了韓國留學生班,并成立了國際部,主任由到澳大利亞進修的辦公室主任臧健同志兼任;2002年4月和6月一中又先后與澳大利亞Monash大學和英國北方大學聯合會、澳大利亞大學聯合會簽訂合作協議,舉辦留英、留澳預科班,進行雅思培訓,為一中和一中的學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發展空間,膠州一中開始走向世界。

回顧歷史──百年育人,群星璀璨

至2002年,膠州一中已經歷了百年發展的歷史。百年來,已有3萬余名學子走出這所學校的大門,其中有1萬多名進入高一級學校深造,有100多名博士活躍在國內外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教育文化等舞臺上。在歷屆畢業生中,很多已經成為各個領域的棟梁之才,或者是專業技術領域的權威,或者是國家的高級管理人才,可謂群星璀璨:如中科院院士王濤、將軍王振初等。其中1957年高中畢業生楊為理,現在是清華大學信息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信息科學家之一;王運坤、張建義擔任過多年我省重點大學的校長;尤其值得驕傲的是1974屆畢業生嚴力賓,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同志,把死的危險留給崐自己”的偉大精神,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1990年,江澤民總書記、楊尚昆主席,李鵬總理分別題詞,號召全國人民學習他的英雄事跡,發揚他的共產主義精神,199?年?月學校在校園內為他塑建了半身雕像,每年新黨員和新團員都要在這里宣誓。長江后浪推前浪,最近十幾年,又有一批卓有成就的校友涌現出來,如在加拿大獲博士學位的1974屆畢業生王睿,多次應中國科學院之邀回國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并在國內設專項基金和研究室;1985屆畢業生王文波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后,以博士后科學家的身份,應邀在美國農業部一個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她在“沙蠶養殖及超低溫保藏”研究上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她的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專利;1986屆畢業生李勝臺不足30歲即先后獲得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5個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并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計算機科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現為洛斯阿拉莫斯美國國家實驗室(即LANL)研究員,已在世界知名學術刊物發表了有影響的論文10多篇,設計了若干有關數學實驗、數值、模擬、仿真、控制等方面軟件,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2001年回國受聘在中國科學院做學術報告,引起了很大反響。1985屆2班“一班七博士”更是被傳為美談……

展望未來──明天更美好

目前,全校有208名教職工,其中有教師159名(其中高級教師 32名,中級教師 61名),教師學歷達標率99%以上,還有17名教師通過了研究生班的學習。學校擁有全國優秀教師5名,全國、青島市勞動模范2名,山東省優秀教師12名,青島教育名家1名,青島市教學能手10人,青年教師優秀專業人才21人,其他青島市級以上榮譽稱號獲得者15人,縣級優秀教師不勝枚舉,人數和比例在全市首屈一指。學校教師多次代表膠州市參賽,獲得優異成績,為膠州市爭得榮譽。在歷次山東省、青島市優質課比賽中,膠州一中為膠州市奪得了超過半數的獎項和全部3名省優質課一等獎,教師在全國、省、市交流或發表論文數百篇。
  2002年暑假,膠州一中就遷入一座擁有一流的內部設施,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師資水平,具有現代化、規范化、標準化等特點,按國家“千所規范化示范高中”標準進行配備設計的的新校開學,將以更新的面貌開始了她新的發展歷程。
  遷入新校后,一中將學習省內外的先進辦學經驗,結合自己的特點,加強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強化學校內部各項管理,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終生發展為目的的教育管理理念,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積極爭創省規范化學校和國家“千所規范化示范高中”在新世紀創造新的輝煌。
  附:膠州一中新校簡介
  膠州一中新校占地300畝,選址在常州南路,屬于新城區文化科技教育區,膠州一中全貌新建工程共有八大樓群,20個樓座,總建筑面積7.3萬平方米,由上海同濟大學于2001年1月份中標規劃設計,我市建設集團中標總承包,2001年4月 26日開工建設。新一中按全國千所重點高中的標準規劃設計,能容納60個教學班,3600余名學生。新一中是我市新城區重點建設工程之一,在市委、市政府 “高質量、高規格、高速度”、“為子孫后代著想”的精神指導下,經過建筑工人14個月的日夜奮戰,現在教學樓群,實驗樓群、公寓樓群、行政樓、科技綜合樓、餐廳食堂和校園圍墻等土建工程已經完工。所有的內外部裝修和整個校園的綠化美化及操場建設也已基本完工。膠州一中餐廳學校在2002年8月份實行了整體搬遷,整體搬遷結束后,新一中的二期工程圖書樓、體育館也相繼開工建設。
  新一中的建設本著“高起點、高標準、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設計理念上突出一個“新”字,建成的樓群爭取做到“二十年趕潮流、五十年不落伍、一百年不后悔”。重點突出了人性化設計,教學樓的每個教室都有獨立的儲物間,膠州一中圖書館學生可以將多余的物品放入其中,從而保證了教室的寬敞潔凈;學生公寓的房間設計了前后陽臺,給同學們的住宿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膠州一中新校建設采取多方籌集資金的辦法,將一中舊址整體拍賣,政府為學校貸款給予了優惠政策,學生公寓樓的建設采用了社會化運作,即改變了學校建宿舍,學生住宿舍的傳統做法,改由社會投資建學生公寓,產權歸學校,由學校管理,嚴格按上級收費規定進行收費,用收取的住宿費償還社會投資。膠州一中教學樓這次共征集到1200萬元的資金,建成了16000平方米的學生公寓。緩解了學校建設資金不足的壓力,滿足了學校教育快速發展的需求。
  膠州一中這座百年老校僅在建國后50年之中就培養了26000余名初、高中畢業生,為膠州人民做出了突出貢獻。整體搬遷后在人才培養上將繼續保持她的優勢,膠州一中教學樓繼續發揮膠州教育的“龍頭”作用。新建成的一中,具有現代化、規范化、標準化等特點,擁有一流的教學設施,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師資力量,屆時她將更加有力地促進我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相關評論

評論列表(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 匿名
    2015-03-06 21:28:28發表

    回憶這種東西太玄妙,當初在膠州第一中學的時候一百個挑剔,現在 回想起曾經與我等活力交鋒的宿管fp 居然除了溫馨 沒有別的了,漂亮的學校 無論是城堡一樣的教學樓 空調倍兒足的圖書館 被嚴重壟斷的小超市 華麗麗的

  • 匿名
    2015-03-06 09:00:46發表

    進到大學之后才知道母校的好…,再也沒吃到過這么物美價廉的飯菜了,那里的宵夜是我最最喜歡的!!!

相關新聞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